沙林中心成立30多年来,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及林业部(局)重点攻关、国际合作等课题102项,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成果12项(次),获国家专利10项,在各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参加专著编写3部。十二五”期间,中心主持“十二五”科技支撑专题、林业公益专项、科技推广等项目15项,与我院荒漠化所、林业所等单位协作17项,合同经费900余万元。

1、大范围绿化工程对荒漠环境质量的作用

由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主持,沙林中心参加完成的国家攻关项目。建成了1486.6hm2树种丰富、结构多样、功能较为完备的人工绿洲科学试验基地,对人工绿洲与荒漠间的环境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了以下关键技术。一是荒漠区实施以林为主的生物产业开发建设的系统规划、科学管理技术;二是荒漠区人工绿洲与荒漠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区域开发过程中的环境评价技术;三是荒漠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分析评价技术。

该项目首次研究了以林为主的大范围绿化工程在荒漠土地资源开发中改善区域环境的数量化指标和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这为我国西北荒漠土地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评定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生态效益提供了标准。该成果1990年被林业部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1991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

该项目是从1986年开始,由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主持、沙林中心参加完成的,该成果1996年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沙林中心沙棘育种基地为该项目核心实验点,是全国沙棘联合选种试验保留试材最全、鉴定品种最多的核心试点,也是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品种最全沙棘育种基地的试点之一。建成了沙棘基因库、多目标育种园、繁育场,总面积200亩。目前推广的主要品种有乌兰沙林、桔丰、桔大、草新1号、草新2号、森淼、红霞、乌兰蒙沙8个品种。沙棘良种已推广到全国十三个省、市、自治区,提供优良无性系种苗15万株,优良实生苗50万株。为沙棘在全国各地的大面积良种化繁育、造林作出了巨大贡献。该项目除积极推广现有品种外,目前正致力于通过杂交育种和放射育种培育,性状更为优越的新一代生态经济型沙棘良种。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⑴ 用标准地法研究性状变异:通常所用的模式描述法难引入“量”和动态概念;本课题用标准地法在全分布区择点进行调查分析,效果甚佳。即知变异全貌、性状相关,也知种群结构与种群变异,为划分生态-地理型和种质资源类型、选择采种基地提供了依据。⑵多功能育种园:本课题未走常规程序, 选优后即子代测定,经配合选择转为去劣种子园和育种群体基因库,同时为二园采穗圃和杂交育种场。⑶引种时,引入种子,观其分化, 择其良者用于生产。⑷ 环境效益指数:环境效益由生物量及其存在形式决定。已证明:环效指数与根系状况相关,能代表总体。可以认为,该公式就是表达生物量空间存在程度的,可用以比较环境效益高低。⑸选育良种的同时组建双主线群体,为高世代多目标育种做好准备。

3、乌兰布沙漠防风固沙林体系优化模式的选定与实验示范区的建设试验

该项目由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主持、沙林中心参加完成的,1993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是国家“六五"和“七五"科技攻关的子专题的研究内容。为了寻求适于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防风固沙林最佳模式,1986-1990年,对树种选择、配置类型和防风效益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流沙地立地环境条件, 确定了适宜优化模式林的树种和不同地类的优化配置类型,并根据当地自然特点,风沙活动和水资源等,提出固沙片林、窄带多带式和乔灌结合宽带式等防风固沙林优化模式。在同类研究中达国际先进水平。

4、“三北”防护林体系和植被变化监测系列技术

该项目由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主持,中心参加的国家攻关课课题,1999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三北”地区的三个县级典型区之一——干旱荒漠区内监测植被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环境变迁,为遥感动态监测提供系统的材料,在三北地区进行资源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了系统技术。

5、优良薪材树种选种、薪材林栽培经营技术的研究

沙林中心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1992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分别气候带和地理类型区共设13个试区26个试验点,首次对薪炭林引种、选种、栽培经营及多效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引种试验主要集中在南海沿海和长江以南各试区,共引进国内外优良薪材树种83个,其中有40个引种成功,具有生长稳定、速生、高产、萌芽率强、热值高等特性;选种试验是在各试区对123个传统薪材树种和乡土树种,依据薪材特性筛选出60个种符合最佳薪材树种要求;栽培经营试验是以密植超短轮伐期为主,摆脱传统经营方式,提高了薪炭林的生物产量达3~5倍,即沿海30~50t/hm2·年,西南、华中10~18t/hm2·年,西北5~7t/hm2·年。此外,对薪炭林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测试和分析表明,除提供薪材外,部分地还可提供小径材、饲料等,比单一经营提高经济效益4.5~11.3倍。应用该项成果共营造各类试验林、示范林1134hm2,已在四川、安徽等地推广8万hm2,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该项成果在当前我国薪炭林研究中居领先地位,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⑴研究覆盖面大,为薪炭林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成套的实用技术和理论依据,是我国首次大规模的薪炭林综合性试验,并且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⑵从国内外引种成功40个树种,从乡土树种中选出60个最佳树种;⑶薪炭林栽培经营试验摆脱了传统经营方式,充分利用树种的速生性和萌生能力,采用密植超短轮伐方式,使之获得高产,较一般经营的薪炭林缩短采薪时间2~3年,生物产量提高2倍以上。

6、盐渍化沙地适生树种选择及抗逆性造林试验

沙林中心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该项目1993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试区地域辽阔,横跨西北干旱区4个自然地理带,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协同攻关,采用多次重复严格的科学试验方法,对“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中最关注的柽柳属、沙拐枣属、沙区飞播主要灌木岩黄芪属以及樟子松等60个种(型),进行了抗逆性、生物量等诸因子测试。将多项、单项研究与总体研究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从不同地域筛选出适宜轻、重盐土上造林的优良柽柳各3种,固定流沙优良沙拐枣3种,依据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采用仿生原理,提出流沙地直播沙拐枣和插穗保湿技术,重盐碱地上开沟深栽、围梗蓄水,盐渍化土上铺地膜等配套造林技术。上述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快速有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对沙拐枣属和柽柳属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⑴筛选出沙拐枣良种3个,其中最好的东疆沙拐枣是新发现的我国特有种,掌握了催芽技术和最佳灌溉量,创造了流沙地直播和插穗保湿技术;⑵筛选出生物量大、适宜中度盐土生长的柽柳良种、重盐土上生长的良种各3个及其育苗技术,提出开沟再深栽、夏洪围梗蓄水和开沟蓄水等造林方法,突破了不毛之地重盐土造林难关,已大面积推广,并受到非洲、前苏联等国的重视。⑶首次提出樟子松的适生指标、范围和在盐渍化土上引种栽培技术;⑷划分了岩黄芪属种,建立了优良种质资源库,为今后飞播和有区别开发利用岩黄芪提供物质条件;⑸首创了水培法测试植物抗盐性,比以往土培、沙培有许多优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