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林精神”之坚韧

发布时间:2019-09-0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坚韧,是“沙林精神”重要内容之一,是沙林人在遭遇身体及精神困难、压力时,坚持而不放弃的忍受力,坚定而不松懈的耐受力,坚强而不懦弱的勇气。

  沙林中心成立之初,老一辈沙林人肩负着中心组建的重担,首要任务就是所辖区域的勘测工作。他们起早贪黑背着仪器搞勘察,渴了喝一口已经晒热的井水,饿了啃一口风干的硬馒头,穿梭在被阳光炙烤的大漠蒸笼下。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们走过了几层楼高的沙丘,走过了满是棘刺的白刺包,走过了湖泊,走遍了大漠,历时几个月,完成了中心47万亩土地的测量工作。这可谓是“坚韧”。

  第二个实验场建立之时,可谓“房无一间,田无一亩”。沙林人怀揣着建设沙林的希望与期盼,挺进乌兰布和沙漠。没有房屋,他们就挖地窖,上面搭上简易的盖子,要睡觉就要爬进阴暗、潮湿的“洞”里,往往早上醒来,脸庞、耳朵、嘴里、被窝里都是沙子。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就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土地,经常一干就是一两个月,抽空才能回家看看。这可谓是“坚韧”。

  第三、四场成立伊始,满目苍凉,了无人烟。沙林人开荒拓土,植树造林,建设绿洲。刚刚挖好的渠道、栽好的树苗,经过一夜大风的吹蚀,渠道被沙子灌满了,树根也被吹出来了。他们没有失去信心,再次拿起铁锹挖渠栽树,与大自然做斗争。就是这样反复的辛苦付出,渠道顺畅了,树苗成活了,一片片春意盎然的农田,一株株充满生机的秧苗,映在他们风吹日晒黑黝黝的笑脸上。这可谓是“坚韧”。

  沙林中心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他们不畏漫天黄沙,不畏狂风骤雨,不畏酷暑严寒,辛勤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们用汗水铸就了沙林中心12项省部级奖励的辉煌。也有些人不甘于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远走他乡,而留下的正是具有坚强意志、坚定信念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为我国西北地区防沙治沙事业贡献了青春、奉献了终身。这可谓是“坚韧”。

  实验场管理人员以场为家,终年工作在田间地头,一眼望去与农民无异。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对实验场的全面管理,农民富裕了,开上了小车,安上了空调;沙漠绿洲面积拓展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而他们却依旧拿着筢子去行水,扛着铁锹搞基建,流着汗水搞种植,顾不上回家去照顾妻儿老小,家里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造就了实验场管理人员的妻子都是“女强人”的现实。铁骨铮铮的男儿汉,不能在家孝敬父母,不能替妻子分忧,不能教育子女,心里常常涌现出对家庭的愧疚,可他们依旧工作在场里,无怨无悔。这可谓是“坚韧”。

  自沙林中心成立至今,沙林人面对“沙进人退”的困境,坚持着一场艰苦卓绝的抗沙治沙斗争,谱写出一首战天斗地的治沙史诗,取得“人进沙退”的治沙伟业。在这个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沙林人面对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面对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坚不可摧的“坚韧精神”。

  这,恰恰就是朴实无华的沙林人!

  这,就是“沙林精神”!              

友情链接